首页 >> 扼流线圈

发改委局部瘦身成效待考0加热炉

文章来源:朗荣五金网  |  2022-11-30

发改委局部瘦身成效待考

撤销三司、新设一司、改组两局。这将是中国第一部委——国家发改委最新的架构设置。在上周下发的发改委三定方案中,发改委由原来的33个司局缩减至28个司局,人员编制约1000人。

同时,随着该方案的出台,此前普遍关注的项目审批权和定价权的归属也得以落定。被视为第六次机构改革重中之重的发改委和工信部各获一项。

项目审批权基本转入新成立的工信部。定价权继续留在发改委,作为未来进一步强化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对此,发改委内部有些担心——失去项目审批权后,未来的宏观调控政策,是否缺乏确保其贯彻实施的手段。

8月15日,一名已经由国家发改委调任工信部的司局级官员说:这种格局目前来看,能否达到预想的效果,真正实现政府退出市场向服务型转变,还有待接受时间的考验。

局部瘦身

随着发改委三定方案落槌和工信部24个司局、77个正副司(局)长名单的公布,发改委的瘦身之行,有了最终的结果。

在新的机构设置下,原工业司、中小企业司、产业政策司三司被撤除,新设产业协调司;原经济运行局改组为经济运行协调司;原能源局独立,升格为国家能源局。

按照工信部的任命名单,国家发改委一共有9名司局级官员调任工信部。主要涉及经济运行局、环资司、产业政策司、中小企业司。

这是自1998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前身为国家计委)第一次机构瘦身,在此前的5次机构改革中,国务院下设部委数量被一次次削减,但是国家发改委的队伍却一直都在壮大。

国家发改委一位已经调任工信部的司局级官员8月15日评价说,尽管大家都在指责国家发改委权利过于集中,管的太多,但他个人认为从过去几年的效果来看,在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宏观调控方面做的还是不错。不过,现在随着中央对发改委职能的进一步明确,它的改变是必然的。

过去几年间,对中国经济的宏观调控而言,利用项目审批控制投资,通过定价权进行价格干预,一直是国家发改委的两个主要手段。随着三定方案的出台,前一职能已基本转移至工信部。而对包括农产品(17.82,0.11,0.62%,吧)、能源产品的定价权,依然保留在国家发改委,价格司、价检司的职能甚至得到了更近一步的明确。

上述工信部官员说,价格权对于国家宏观调控部门来说是必须的,尤其是涉及到农业、能源、化工等大宗产品和基础产品的领域。价格信号是稳定市场和调控经济的最有效手段,无论机构如何变,价格权利是一定要跟着宏观调控部门走的。

国家发改委有关官员8月14日也对本报表示,国家发改委以后将加强宏观调控的职能和效力,进一步减少对市场和企业的干预。他说,这意味着国家发改委管理线条在变粗。

详解新职能

工业领域具体的管理职能基本上悉数转移至工信部。在此基础上,国家发改委涉及项目审批的工业司、中小企业司、产业政策司均被撤除,在此基础上新成立的产业协调司,被赋予了协调一、二、三产业关系,促进经济体系协调健康发展的新使命。

而为了接过这些职能,工信部相应设立了5个司局,分别为消费品工业司、原材料工业司、中小企业司、装备工业司、产业政策司,基本上涵盖了工业领域的全部分支。

此前,国家发改委审批权利过于庞大和集中,一直是问题的焦点。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就曾表示,一些领域权力过于集中,且缺乏有效制约和监督,这不仅导致一些滥用职权、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现象的产生,还直接影响政府全面正确履行职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在此次机构改革中,国家发改委审批权被大大削弱。一方面权利移交至工信部,还有一部分则向地方政府下放。

以河北省为例,下放审批权之后,管理项目数占全省项目的比例由原45.6%下降到2%。广东则更表示要达到省里有多少权,市里就有多少权。今年5月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表示,国家发改委将进一步调整和缩小项目投资核准、备案的范围。国家发改委工业司官员8月14日说,截至目前,地方政府审批权的下放已经全部实行,最少的下放比例也在30%以上。

不过,上述官员亦表示,由于涉及到产业协调和整体的布局规划,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仍将保留部分重大工业项目的审批权利。该官员已调任新成立的产业协调司,他说,中国的经验是,产业的布局往往由一两个大的项目决定。

国家发改委上述官员对记者表示,产业协调司主要的任务变得更为宏观了,基本上主要是出宏观政策和产业规划、协调产业领域全局。而具体的行业管理和投资项目的审批权限,则归属于工信部相关司局。按照外界的说法就是,我们管“虚”,工信部管“实”。

模糊的职能界定

事实上,已接近尾声的第六次机构改革,其目标在于希望以此解决机构设置不尽合理,部门职责交叉、权责脱节、效率不高等问题。

不过,从发改委和工信部的三定方案来看,职责交叉、权责脱节的问题并未完全消除。工业项目审批权,两个部委兼而有之,未作出清晰界定;负责经济运行监测的司局也各有一个。两部委职责针对宏观与微观的划分,仅以国民经济整体协调发展和工业和信息产业领域这样模糊的词语描述。

上述工信部官员表示:这样的界定有点模糊,为我们目前确定分管领域带来了麻烦。他认为,二者应尽快找到自己的位置,尤其是国家发改委。

刚刚由工业司变身为产业协调司的一位官员说:职能全部划走了,说实话,我现在还真不知道该如何开展工作。熟悉的领域划到了工信部,我再做就有超过权限的嫌疑。

事实上,避免权利过分集中、退出市场领域、精简机构,始终是中国机构改革的大方向。不过,富有戏剧色彩的是,正是过去的5次机构改革使国家发改委成为国务院第一大部委。

上述工信部官员说,尽管职权模糊的界定可能带来一些争议和推诿,但不应该以一种简单的机构设置和权利转移,来看待国家发改委的三定方案。无论如何,改革都是一次进步。更何况,机构改革还远没有结束。国务院最终的目标是: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

8月15日,一名已经由国家发改委调任工信部的司局级官员说:机构改革的初衷和思路都是好的,但是目前来看,能否达到预想的效果,真正实现政府退出市场向服务型转变,还有待接受时间的考验。

上一篇:CPI还是PPI 经济走向看谁的脸色?下一篇:诸侯经济广东制约产业转移

展台设计搭建规格

回收库存树脂

德国阳光电池

能耗管理系统哪家好

山东泰安樱花